本书以中欧产能合作的“可行性—紧迫性—竞合空间—推动路径”为总体研究逻辑开展。首先,从国际产业竞合层面,分析中欧对其他国家经贸转移与承接的可行性,评估欧洲对其他国家经贸的替代作用,提供中欧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合作基础和可行性支撑;其次,从微观企业层面进行中欧各类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分析,评估与欧洲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紧迫性,明
《区域国别研究》聚焦于区域国别之“学”,开展区域国别学的学理研究,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国别学的学理、学科、流派以及方法论。具体来说,《区域国别研究》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讨论:区域国别学是什么;国内学人对区域国别学有哪些新思考;作为主要的智识来源,欧美的殖民研究和区域研究如何进行研究,可以从中借鉴哪些经验;中国学界就区域国别
《普天隆庆》是对流落异域逾130年的传奇文物《俺答汗进贡图与表文卷轴》的研究和发布。该卷轴是生动反映1571年明蒙“隆庆和议”及其结果的珍贵文物,也是一份弥足珍贵的蒙汉合璧、图文并茂的文献。“隆庆和议”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,明蒙之间结束200余年战争,化干戈为玉帛,迎来和平交往。这一事例切实证明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
本书以近年来非洲的纷争问题为切入点,围绕其特征、应对模式以及与国家建立的关联性等方面展开讨论,同时着眼于“纷争后”的和解策略和实行正义的方式,重新思考非洲的纷争、纷争解决、和解、共生等现象,并分析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社会的影响与作用。
本书在概括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相关内涵、背景和意义的基础上,将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细分为五类,即经济外溢路径、地缘政治和安全路径、危机驱动路径、社会人文和国际传播路径、开放的区域主义路径。与此相对应,本书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差异与挑战、打造周边能源命运共同体、打造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、打造周边卫生健康共同体
21世纪以降,国际局势风云变幻,世界形势愈发复杂,国际政治、经济发展、外交关系等各方面面临严峻挑战。为加强对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观察与思考,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于2000年创办《国际关系评论》,这也是国内高校中创办最早的国际关系研究书刊。本刊宗旨是提供一个与同行和读者交流的学术园地,为促进中国国际关系
近十余年来,中拉互联互通合作成效显著,但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的高质量互联互通合作尚存提升空间。与此同时,对于与拉美国家互联互通的研究也有待深化和细化。拉美地区的33个主权国家的历史、文化、政治、经济和社会等国情各异。全景展示中拉互联互通合作的图景,关注各国之间的差异和比较,总结中国与不同拉美国家互联互通模式、合作成效以及潜
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成果,主要围绕亚投行的间性治理优势展开。亚投行是由中国发起创立的国家多边开发机构,致力于通过亚洲和大洋洲地区建设未来基础设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、创造财富、增强互联互通。书稿首先构建理论分析框架,从机制的起源到国际机制叠加互动,再探讨叠加互动的间性治理优势,层层递进,梳理理论脉络。其次,对研究对象
本书在利用大量外文资料的基础上,从战略三角理论角度,对冷战时期法国、联邦德国与美国三国安全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,从而揭示同盟关系与战略三角间的张力。战略三角关系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,关于三角关系的稳定性与其中的互动性,不少研究均利用冷战后的案例进行解读,本书首次将战略三角关系与冷战时期的同盟关系进行交叉比较
巴尔干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-中东欧合作的重要地区。该地区国家处于欧洲化的不同阶段,在内政外交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呈现出多元面貌,值得跟踪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