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蔡东藩少年中华史.清史》(1644年-1912年)是一部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学魅力的巨著。它以通俗易懂的文字,再现了清朝的兴衰成败,既是一部历史教科书,也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。对于读者而言,阅读此书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,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。
《蔡东藩少年中华史.前汉》讲述了前汉(西汉)从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的壮阔历史,前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,其政治制度、经济成就、文化繁荣和疆域拓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,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。
《蔡东藩少年中华史.南北朝》,讲述了南北朝(420年—589年)政权更迭频繁的分裂时期所发生的曲折历史往事,阐释了当时关于民族迁徙、文化交融与制度创新的底层逻辑。
《蔡东藩少年中华史.明史》,讲述了从洪武元年(1368年)至崇祯十七年(1644年)、共276年的帝国兴衰。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,再现了明朝朝的兴衰成败,既是一部历史教科书,也是一部生动的文学作品。对于读者而言,阅读此书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,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。
《蔡东藩少年中华史.两晋》所讲述的两晋历史(265年—420年),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,分为西晋(265年—316年)和东晋(317年—420年)两个阶段,上承三国,下启南北朝,是中国历史由统一走向分裂、民族融合加速的关键时期。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、大变革时期。西晋的短暂统一未能化解内部矛盾,最终因内
《蔡东藩少年中华史.后汉》讲述了后汉(东汉)(25年—220年)时期的历史往事。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,由西汉宗室刘秀建立。新朝末年(公元23年),绿林赤眉起义爆发,刘秀趁势而起,于25年在鄗南千秋亭五成陌(今河北柏乡县)称帝,沿用“汉”为国号,定都洛阳,史称东汉。刘秀即汉世祖光武帝,其统治时期被称
《左传》曰: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,祀有执胳,戎有受服,神之大节也。”此乃春秋时期周臣刘康公之语。显然,将“兵戎”与“祭祀”并列,反映出春秋时期政治精英已经认识到战争对国家生活的重大影响。《孙子兵法》之《计篇》亦开门见山指出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”在春秋时期军事专家孙武的眼中,战争已经上升到
本书以章太炎的古学功底为镜,映照汉语穿越千年的美学光芒。这位被梁启超誉为“清代学术殿军”的国学大师,以训诂考据为钥,打开汉字形音义的神秘宝库:从甲骨文的龟甲裂纹到唐诗的平仄韵律,从“人”字的躬身意象到“江”字的涛声回响,每个字符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文明的密码。书中不仅解析《说文解字》《广雅疏证》等典籍中的语言智慧,更将
一个村庄就是一部变迁史,书稿记录文成传统古村落,以图文形式记录文成古村落,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内涵,重视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记忆、地方方言、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,复活传统民间故事,传承乡间小吃、传统习俗等民间文化,让人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,从另一面讲述了文成故事。这些不可再生的村落文化勾勒出温州文成文化的历史
本书在《倪元璐集》基础上,广泛搜辑其集外诗文尺牍及书画作品;博览史籍、方志、家谱、别集等历史文献,爬梳史料,钩沉事实,探幽抉微,知人论世;深入稽考其家世生平、宦绩交游;考索系年其诗文书画,彰显其文章风骨气节和艺术成就,填补了其诗文书画研究的诸多空白;翔实描绘和再现了谱主真实而饱满的人生。